视力保护色:
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一以贯之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陈金龙

日期:2023-04-19

访问次数:225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答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至上”考题。

站稳人民立场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站稳人民立场要求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基本看法,是站稳人民立场的认识基础。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包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树立群众观点要求思想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实践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实践证明,树立群众观点才能更好站稳人民立场。

站稳人民立场的核心是维护人民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人民立场的表达,也是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能够站在人民立场上制定方针政策,以人民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和尺度。站稳人民立场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站稳人民立场的关键是向实践转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是人民立场向实践转化的生动写照。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还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人民利益的体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回望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人民愿望

人民愿望是人民的期待和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坐标和依据。人民愿望与政党和国家的愿望是一致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特别关注与人民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需要和诉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基于发展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征程上,既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物质财富、丰富精神生活;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能力、素养和境界,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又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进行了具体谋划: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尊重人民创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支持和人民实践,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无法实施,理想目标也难以实现。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实践的主体,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人民力量、人民作用决定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条件。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性的实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推进各项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继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励人民自觉投身改革、支持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泛凝聚人民力量。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人民力量,这是尊重人民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组织基础。缺乏组织和动员,就难以发挥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创造历史的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集中人民智慧

实践出真知,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科学总结人民的实践经验,充分吸收人民的实践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集中人民智慧要求深入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发现群众的实践智慧,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党的领导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集中人民智慧要求关注人民评价。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来检验,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时刻注意倾听人民声音,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注人民评价、尊重人民评价,才能更好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集中人民智慧要求升华人民实践经验。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升华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源泉,经过抽象加工,从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包含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

总体来看,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分享到: